近日,蘋果和諾基亞兩大巨頭的專利大戰在美國、亞洲和歐洲等11個國家和地區全面爆發,“知識產權糾紛”再一次成為全球業界關注的焦點話題。近年來,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通信企業也屢次陷入此類糾紛之中,有的遭到重創,有的卻大獲全勝。為什么同是民族企業,當遭遇知識產權糾紛時結局卻截然不同?面對日益頻繁的專利大戰,中國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應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呢?
避不開,國際化路上揮舞的“專利大棒”
近年來,加快了“走出去”步伐的中國企業在國外市場屢遭人為的“專利”障礙,一些專利公司和行業巨頭揮舞著“專利大棒”試圖抑制中國企業在國外市場的崛起。對于那些有志于在國外市場有所作為的中國創新企業而言,他們必須勇敢面對并且逾越阻礙他們前行的“專利墻”。
知識產權的積累是企業參與全球化競爭的基礎,尤其是在開拓歐美高端市場時,強大的知識產權實力就是入場的門票。隨著知識經濟及全球化的發展,知識產權逐步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
“知識產權為企業‘走出去’戰略保駕護航,沒有足夠的知識產權積累,企業很難在海外市場賣產品,更不用說做大做強了。”中興通訊是我國實施國際化戰略較早的中國企業之一,目前中興通訊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最領先的通信企業之一,業務廣泛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新興國家企業走向世界的代表,中興通訊的全球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中興通訊副總裁、首席知識產權官申楠在接受《人民郵電》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興通訊在海外市場征戰多年,打贏了許多知識產權訴訟大仗、硬仗,對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壁壘有很深的體會。”
“專利大棒”的殺傷力極大。申楠解釋道,一是禁令、排除令風險大,一旦禁令發出,企業的研發、制造、宣傳、渠道和營銷等隨時可能被“叫停”,聲譽損失更是難以估量;二是賠償額度極高,一旦一場訴訟失利,數千人一年創造的利潤就將付之東流。“我們遇到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挫折與阻礙。其中,在美國不斷發起針對我們的‘337調查’最為典型。”自2011年以來,中興通訊連續6年應訴了7起“337調查”,也是唯一獲得美國“337調查”5連勝的中國企業。
美國“337調查”號稱是世界上“最嚴厲的貿易限制措施”,是美國發揮知識產權儲備和制度競爭優勢,實施強勢知識產權保護的典型政策體現。“337調查”比反傾銷、反補貼更具威懾力。一旦認定侵犯知識產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可以發布普遍排除令或有限排除令,不僅涉訴產品會被排出美國市場,而且可能波及涉訴企業產業鏈上下游的其他產品。
翻查美國“337調查”案件的歷史檔案,全球的涉訴企業平均勝訴率僅為26%,中國企業在“337調查”中的勝訴率遠低于此水平,是“337調查”的最大受害者。而中興通訊應對“337調查”從首勝、再勝到三連勝,再到五連勝,不僅捍衛了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彰顯了中國創新企業強大的知識產權實力,為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樹立了榜樣。
正是由于在拓展國外市場的初期就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將知識產權定位為公司的核心資產。“認識得早、早做工作,中興通訊才形成了今天全球化的知識產權團隊,創造了全球化一流的知識產權業績。”申楠如是說。
存誤區,知識產權不等于法務工作
申楠指出,只是重視知識產權還遠遠不夠,企業還必須對知識產權有科學而深刻的認識,推出并落實適合企業自身的知識產權戰略,而且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創新投入。
知識產權工作必須和企業的經營、產品、市場和戰略等“綁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價值,規避發展風險。為此,中興通訊設立了知識產權戰略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其中,戰略委員會由公司總裁擔任主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的部門都有代表參與其中,共同作出知識產權相關的戰略決策;專家委員會則是一個開放性的組織,邀請公司內外的專家參與知識產權的相關評議審議工作,共同分析討論知識產權相關的實際問題。
申楠介紹說,中興通訊還制定了詳細而具體的知識產權戰略,并且始終堅定地將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結合信息通信業的競爭態勢以及自身實力,中興通訊規劃制定了知識產權三步走戰略,即經過知識產權防御、攻守兼備和開放式競爭三大階段,分步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在公司的落實及優化,支撐公司“商務-技術-知識產權”三位一體的競爭模式,助力公司的國際化市場競爭。同時,中興通訊還建立了從決策層到管理層再到執行層的知識產權管理組織。
目前,中興通訊知識產權業務模塊覆蓋了知識產權儲備、運營、風控和競爭4大業務方向。中興通訊的知識產權業務已經實現了向企業采購、物流、市場、研發和銷售等主要經營業務流程的全面嵌入,形成了覆蓋公司各個層級和部門的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制定并有效地實施了完備的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制度和相關考核獎勵機制。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是增強知識產權實力的根本性舉措。中興通訊每年堅持將10%的營收用于研發創新,2015年甚至拿出了15%的營收用于高端產業研發,2015年以122億元的研發投入居國內上市公司首位,2016年以19億美元的研發投入闖入全球創新企業70強及全球ICT企業50強。近六年,中興通訊研發投入已超過了500億元。
新角色,從“被動挨打”到“制定規則”
在戰略、資金等配套資源的支持下,中興通訊在知識產權領域收獲了累累碩果。2016年3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公報顯示,中興通訊居2015年全球企業專利申請量的第三位,總數達2155件。這是中興通訊連續第6年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前三(2010年、2013年居第二,2011年、2012年蟬聯第一,2014年第三),是中國唯一連續6年獲此成績的企業。截至目前,中興通訊累計獲得中國專利獎7金31優,位居ICT行業榜首。
申楠表示,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中興通訊走過了知識產權防御階段(2009年之前)和知識產權攻守兼備階段(2009年~2013年),已經步入了知識產權開放式競爭階段(2014年以后)。“現在我們不僅重視專利的數量,更重視專利的質量。以前我們是‘被動挨打’,現在我們開始引導規則的制定。”
中興通訊正不斷優化全球化專利布局,加強專利申請、技術研發和市場需求的契合度,提高專利申請的質量,形成嚴密高效的專利保護網,在增強公司抵抗知識產權風險能力的同時,促進公司專利商業價值的實現。
那么,知識產權如何才能“變現”呢?申楠介紹說,從2007年開始,中興通訊就開始探索如何進一步有效盤活知識產權資產,充分利用知識產權的競爭屬性及資產屬性為公司獲取直接或者間接的經營收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和效果。目前,中興通訊對知識產權資產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標準嵌入。例如,中興通訊從早期的GOTA數字集群系統標準的全球成功商用中獲得了許可收益。目前,中興通訊是3GPPSAE/LTE相關標準的主要起草者,在全球30多個標準組織中居于領導地位,是全球70多個標準組織的成員,相關標準正在或將為中興通訊帶來可觀的收益。
二是運營收益。以龐大的知識產權資產族群為支撐,中興通訊率先開發出目前業界領先的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和知識產權良性運營機制,同時與國內外主要的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三是交叉許可。遵循產業互利的原則,致力于與產業參與者一起推動創造合理、公平的市場和知識產權環境,促進行業內專利資源的共享。
此外,中興通訊還將知識產權轉化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并通過知識產權的運營獲得了財務收入。
申楠透露,中興通訊正與產業鏈各方積極合作,制定順應新時代新時期新的“游戲規則”。“我們希望在新的規則下,各方能夠更好地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杜絕濫用知識產權,促進全球業界的合作與創新。”目前,中興通訊已經與高通、西門子、愛立信、微軟、杜比等業界主要專利持有者達成了廣泛共識與合作,簽署了全球知識產權許可協議。中興通訊還與谷歌合作倡導了“100天計劃”,希望借此減少惡性專利糾紛的發生。“在中興通訊最近獲勝的一次‘337調查’中,該計劃已經發揮了作用。”
雖然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突飛猛進,但從整體而言,中國企業在專利領域仍然處于弱勢地位,現階段中國企業應該“抱團”共同應對專利挑戰。在經歷了美國“337調查”、國家安全調查、歐洲“雙反”調查、多家大型NPE及主要競爭對手的專利訴訟后,中興通訊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企業應當堅持開放、共贏的態度,在政府或行業協會的引導下建立產業聯盟,減少內耗,形成合力來應對國際化過程中國際巨頭對中國企業的打壓。
“中國企業目前在國際市場上相對比較弱勢,對于國際競爭規則的理解、運用與國際巨頭之間還有差距,相互之間無序的市場及知識產權競爭,將會給企業發展帶來沖擊。”申楠指出,“在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同時,只有求同存異開展合作及合理競爭,中國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在全球市場的健康及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