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是當今最熱門的一個詞匯,大大小小的公司紛紛把目光瞄準了知識產權,以期獲得品牌價值的提升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但是在實踐中,也有不少的企業運營者經常抱怨:都說知識產權好,能創造價值,為何維護費用這么高,只見投入,不見產出?
說起來知識產權的投入,確實不少。商標想全類保護,四五萬的費用就進去了;專利逐年遞增的維持年費,也是不菲;纏雜不清的版權糾紛,每一次梳理都要對簿公堂,價格高昂。想要完美地保護自家知識產權,僅資金一項就是極高的門檻。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知識產權似乎成為了負累。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原因就是,知識產權并不是放在那里就會增值的產品,而是需要運營才會變現。
資產只有在流動中才會增值,知識產權更是如此。停留在紙面上的知識產權,除了給自己企業一些高光的面子之外,能夠創造的價值微乎其微。知識產權是非常特殊的無形資產,最直接的變現形式就是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這也是最直觀的體現知識產權價值的形式。同樣的兩個商標,含義、品類都差不多的情況下,贏過商標爭議的一個,估值絕對會更高。因為,這樣的商標權利更穩定,這就是知識產權流動帶來的增值。
法律鼓勵知識產權的使用,越使用權利越穩定,受保護程度也越高。以商標為例,馳名、著名商標的排他權利更強,索賠額更高,各地也對馳名、著名商標的持有企業有扶持獎勵,質押融資額度也更高,審批更容易。而對于躺在紙面上的商標,三年不使用撤銷就是法定的消解權利的情形。不想知識產權的權利消解,就必須使用,在面對競爭對手的打擊時,才能依托詳盡的使用證據來化解。專利和版權也是一樣,甚至知識產權運營出色的公司,會通過無效自家專利的手段對專利權的穩定性進行驗證,一方面能通過無效程序的專利權利穩定性會更穩固,另一方面不能通過驗證的專利可以適時放棄,節約成本。通過使用,讓知識產權的權利牢不可破,自然會帶來知識產權價值本身的提高。
知識產權最常見的營收方式就是許可授權,獨家授權可以收個高價,多家授權可以聚沙成塔,入股授權享受細水長流,只要有一紙完善的授權合同,知識產權就能輕松創造價值。知識產權最怕的就是私藏,反而放在別人手中才能源源不斷地有產出。
知識產權的有趣之處在于最不怕打官司,越打越強,越打越值錢。實踐中有個有趣的現象,大致相同的侵權案件,判定的索賠額大多不會低于上一次的案件,只有上升。只要是合理的訴訟,不是濫訴,都會有理想的結果。這是因為,在不斷地維權過程中,每一次被法庭采納地證據都是對知識產權權利的一次鍍金,而判決本身也是下一次維權的彈藥,在“懲罰原則”日益凸顯的今日,維權的收益上漲也是理所應當之事。
縱觀市場上的成功公司,沒有幾件知識產權糾紛都不好意思上榜,不僅在研發上有高投入,在知識產權法律維權方面更是花了大力氣。法務總監、知識產權總監幾乎都是執行副總裁的級別,足見這些企業對知識產權運用的看重。
知識產權與其他資產運作不同,法務工作才是貫穿知識產權管理的重中之重,商業運作須在法務工作的指導下進行。因為知識產權運營的風險并不來自市場,而是來自知識產權的權利本身。每一次知識產權糾紛,知識產權持有人都會遭遇如商標無效、專利無效程序的攻擊,這是知識產權的軟肋,“一招錯滿盤輸”毫不夸張。凡是挺過了這一關,“錢途”各種光明。
“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這句話描述知識產權極其貼切。只有將知識產權視作武器,不斷磨礪,不斷實戰,才能發揮知識產權強大的戰斗力,贏得商戰。而知識產權的磨刀石就是法務工作和頻繁使用,知識產權只有不斷流動,才能創造價值,才能不斷增值。不要讓你家的知識產權變成無力負擔的知識成本。